|
关于VSP压裂监测1、概述
微地震实时监测技术,是专门针对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领域勘探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与地面微地震实时监测技术相比,可以更近距离、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反映压裂过程中地层裂缝的缝长、缝高、裂缝实时延伸等情况。便于技术人员更精确分析研究地层改造情况,实时评估压裂效果,及时有效地指导压裂参数及方案的调整,缩短和降低储层改造监测的周期与费用,是压裂过程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富的监测手段之一。 实时现场解释
2、应用
3、仪器特点 对于长水平井压裂,将检波器放置在垂直井中往往受到监测距离的限制,无法实现对处理井所有阶段的监测,或者有时找不到与处理井距离合适的垂直监测井。此时,MagnetVSP可由井下牵引车输送至水平井段,完成对处理井各阶段的监测。
案例 在陕西省进行了微地震监测,处理井为水平井,储层为砂岩。将检波器放置在三个不同深度的水平间隔中,以实现定向信号。 事件信号 射孔弹定位结果(第一段) 速度模型校正结果(第一段) 裂缝方向分析 处理井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裂缝方向为NE 74.3°~NE 80.7°,平均79°。裂缝方向基本垂直于井眼轨迹方向。除第7阶段外,第1-13阶段的裂纹主要发育在射孔弹位置上方,而第14-22阶段的裂纹在射孔弹的位置两侧相对均匀地发育。 微地震监测裂缝形态表 结论和建议: 1.处理井微地震监测结果显示,裂缝方向为NE 74.3°~NE 80.7°,平均79°。裂缝方位基本垂直于井眼轨迹方向,裂缝高度主要发育在射孔弹位置以上。 2.根据微地震监测结果,处理井1-22个阶段的平均裂缝宽度为36米,平均甜点长度为40米,阶段之间的平均间隔为24米。接缝宽度小于阶段之间的间隔,但裂缝宽度基本上与长度相对应,使设计更合理。 3.二氧化碳预充能阶段的微地震事件总体数量相对较低(第16、17、21和22段相对较多),携砂流体阶段发生大量微震事件。然而,从裂纹形态的角度来看,裂纹已经在二氧化碳阶段形成。 4.从各阶段临时封堵前后的裂缝形态分析可以看出,临时封堵前裂缝已大致形成,临时封堵后裂缝继续沿原裂缝延伸,裂缝网高度没有明显变化。 5.进入井的每个阶段的液体量与SRV呈正相关。 6.通过将微地震裂缝的半长度与设计半长度进行比较,发现西裂缝的微地震解释与设计裂缝半长度基本相同,但东裂缝的长度大于设计裂纹半长度,在第12阶段之后最为明显。建议该区域压裂施工规模略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