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VSP压裂监测
1、概述
3、仪器特点
4、微地震资料处理 VSP压裂监测处理流程 以监测井井口为坐标原点,建立压裂井轨迹和监测井轨迹的统一压裂监测坐标系,确立检波器位置与压裂段的相对坐标。
速度模型 建立测井速度及初始速度模型 校正后速度模型
在已知射孔位置和初始速度模型的情况下,依据导爆索或者射孔信号P波信号,结合已划分的地质层位调节各个层位的速度值,多次调整速度模型,使破裂事件定位在导爆索点。
导爆索或者射孔信号的主要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获得检波器的方向并校正检波器的原始设置。第二是验证速度模型的合理性,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校正。
检波器定向 滤波处理 较强的噪音干扰对信号造成了干扰,视速度和频谱特征差异对噪声进行压制突出了信号能量提高压裂事件定位精度。
筛选有效压裂事件点,根据P、S波的初至和峰值提供精确的相位到时识别; 极化分析 极化分析将微地震信号旋转成P、SH和SV三分量,分析信号源是P波源、SH为主的源或SV为主的源;P分量用以计算微地震事件发生的方位。 反演处理 差法针对信噪比较高的监测记录,能识别出P波与S波,利用纵横波时差法反演压裂事件点位置。 针对信噪比低的监测记录,只能识别出P波或S波,利用同波型时差法反演压裂事件点位置。 射孔定位结果 35-6井第16段
35-5井第16段 5井14段展示 俯视图 侧视图 b值计算 5井16段
6井16段 b值反映一个地区承受平均应力和接收强度极限的程度,反映该区介质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所处的应力状态。当地区平均应力增加时,b值降低,反之b值增加。计算两口井该段b值分别 为0.45及0.47,说明压裂段存在一定的天然裂隙,推测由于地层脆性好,前期压裂激发了地层活性,微震事件发生受裂缝活化影响,压裂缝网发育一定程度受天然裂隙影响。
5井第14-17段联合演示 6井15-18段联合演示 双井联合演示 俯视图 侧视图 3D视图 5井 6井 结论:
(1)综合两口井共八段监测结果显示5井缝长282-327米,缝宽59-64米,缝高40-60米,方向为北偏东63 -76°;6井缝长287-338米,缝宽45-66米,缝高43-51米,方向北偏东66-86°;
|